在美国“安全”议程下,有多少行业面临关税风险?
(环球时报) 2025年九月 28,10:07
插画:刘锐/GT
在美国“国家安全”议程中,有多少行业将面临潜在的关税?随着美国商务部的最新举措,这个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据路透社报道,美国商务部周三表示,已对进口个人防护设备、医疗用品、机器人和工业机械展开新的国家安全调查。
据彭博社报道,这项新调查是美国政府近几个月来发起的一系列 232 条款调查中的最新一项,进一步扩大了可能面临关税的行业范围。
对药品、半导体、飞机、关键矿产、中型和重型卡车和其他产品的进口调查正在进行中。据彭博社报道,美国政府已经利用该法律对汽车、铜、钢和铝征税。
似乎在华盛顿的政策逻辑中,任何商品都很容易与“国家安全”挂钩。这是对安全概念的扭曲,安全概念已被沦为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。
回顾过去,美国这种滥用“国家安全”的行为在过去并不常见。即使在进行与“国家安全”相关的调查时,美国也以“国家安全”为幌子实施贸易制裁,保持了必要的克制。据 cctv.com 称,从 19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,美国根据第 232 条启动了 14 项调查,但只实施了两次惩罚措施。
近年来,这种束缚逐渐消失。随着“国家安全”概念的扩展和任意解读,232条款的适用范围已经从钢铁、铝等传统战略资源领域延伸到了高科技、医疗等更多与全球产业协同密切相关的领域。
从保障公众健康的医疗用品,到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工业机器人、精密机械,这些本应是正常国际贸易一部分的商品,都被纳入了“国家安全”考核体系。
这一趋势揭示了美国系统性地以“国家安全”为借口,重组全球供应链。逻辑很明确:通过提高进口壁垒,美国旨在迫使国内企业调整生产,促进国内产业转移,减少对海外供应商的依赖,特别是那些被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供应商。
然而,这次政策调整能否达到预期效果,还取决于美国能否完全实现进口商品的大规模国产替代。鉴于美国工业部门的现状,实现这一目标极其困难。
美国许多行业面临的根本挑战不是缺乏对进口的保护,而是劳动力成本高昂、基础设施老化和工业生态系统不完整等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。在美国的自给自足有限的医疗设备和工业机械等行业,仓促征收关税可能会导致供应短缺、采购延误以及企业和消费者成本增加。这些增加的成本最终将转嫁,助长通货膨胀并扼杀经济活力。此外,在公共卫生方面,进口必需品的障碍可能会直接破坏国家的应对能力,从而达到与既定安全目标相反的效果。
更关键的是,在当今紧密相连的全球经济中,保护主义不可避免地导致双输的结果。受影响国家的应对措施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影响。因此,最终结果不仅取决于美国的行动,还取决于其全球供应链中贸易伙伴的反应。
历史和现实始终表明,真正的供应链安全植根于开放和协作。美国试图通过制造贸易冲突和伤害他人来确保自身利益,这无疑是本末倒置。
(网络编辑:张凯伟、梁军)